一、單項選擇題
1. 測量長度的國際單位是:
A. 米 B. 千米 C. 厘米 D. 毫米
答案:A
2. 一段物體在1秒鐘內(nèi)發(fā)生的位移為1米,該物體的" />
第一部分:選擇題
一、單項選擇題
1. 測量長度的國際單位是:
A. 米 B. 千米 C. 厘米 D. 毫米
答案:A
2. 一段物體在1秒鐘內(nèi)發(fā)生的位移為1米,該物體的平均速度為:
A. 1m/s B. 10m/s C. 20m/s D. 100m/s
答案:A
3. 按照牛頓第二定律,一個力的作用會使物體:
A. 保持靜止不動 B. 加速運動 C. 速度保持不變 D. 停止運動
答案:B
4. 在平直水泥路面上行駛的汽車,行駛時的摩擦力是由:
A. 汽車發(fā)動機的驅(qū)動力 B. 輪胎和路面間的摩擦 C. 空氣阻力 D. 重力
答案:B
5. 與我們的視力范圍相比,紫外線的波長是:
A. 短 B. 長 C. 相等 D. 不確定
答案:A
二、多項選擇題
1. 將兩個相等的物體,一個靜止,一個以1m/s的速度向右運動靠近并發(fā)生碰撞,如果碰撞后兩物體的速度均為0.5m/s,則碰撞前兩物體的質(zhì)量比是:
A. 1:1 B. 2:1 C. 1:2 D. 1:4
答案:B
2. 火車行駛時,車輪與鐵軌發(fā)生摩擦,摩擦力與軸向力相對,屬于以下哪種摩擦:
A. 干摩擦 B. 液體摩擦 C. 氣體摩擦 D. 水平摩擦
答案:D
第二部分:填空題
1. 重力加速度的大小約為______。
答案:9.8m/s2
2. 在高速公路上行駛的汽車,是以______方式行駛。
答案:慣性
3. 波長為400~760nm的光稱為______光。
答案:可見
4. 顯微鏡左物鏡放大10倍,右目鏡放大5倍,則這架顯微鏡的總放大倍數(shù)為______。
答案:50
第三部分:計算題
一、計算題
1. 根據(jù)物體的加速度a、初速度v以及時間t,可以求出物體的位移S,其計算公式為S=v×t+?×a×t2。若一物體初速度為3m/s,加速度為2m/s2,行駛了4秒,則該物體的位移為多少米?
解答:S=v×t+?×a×t2=3×4+0.5×2×42=12+16=28(m)
答案:28
2. 一個柔軟的橡皮球,質(zhì)量為0.2kg,從空中掉下時,下落速度逐漸增大,當(dāng)其下落速度為30m/s時,它撞到了地面。如果我們不考慮球從最高點掉下的時間,求球下落的高度。
解答:由能量守恒定律得:mgh=mv2/2
可得:h=v2/(2g)=(302)/ 2×9.8=45.9(m)
答案:45.9
二、解答題
1. 描寫你用顯微鏡從顯微鏡中看到的物體的實際大小,并解釋原因。
答案:顯微鏡是一種放大物體的光學(xué)儀器,我們通過顯微鏡看到的物體實際上是通過物鏡放大的倒立、縮小的虛像。因為顯微鏡的物鏡非常小,只有極小的折射、反射能力,所以只能對光線進行集中或發(fā)散,形成放大的的虛像。
2. 如圖所示,質(zhì)量為10kg的物體和質(zhì)量為2kg的物體相連,以繩索連接并沿斜面下滑。若摩擦系數(shù)為0.2,斜面角度為30°,求物體的加速度。
解答:因為繩索緊繃,兩物體的加速度相同。設(shè)加速度a,則由牛頓第二定律得:
(10+2)×g×sin 30°-0.2(10+2)×g×cos 30°=12a化簡后得:a=(5×√3-1.2)g≈6.4(m/s2)
答案:6.4
以上就是初二物理試卷模擬題及答案解析,希望對大家的物理學(xué)習(xí)有所幫助。
下一篇:北大校訓(xùn)是什么含義如何(北大校訓(xùn):厚德博學(xué)) 下一篇 【方向鍵 ( → )下一篇】
上一篇:酒鬼酒為什么是臭的(為什么酒鬼酒散發(fā)出臭味?) 上一篇 【方向鍵 ( ← )上一篇】
快搜